中石大举办办学成果宣介会暨声誉塑造媒体专家咨询会
发布时间:2025-09-25 | 来源:宣传部 | 浏览量:
为充分展示学校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全面彰显学校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使命担当,充分宣介学校办学成果以及克拉玛依校区批复建设十周年发展成就,推进学校声誉塑造,9月21日,中石大举办主题为“牢记嘱托 能源报国”的办学成果宣介会暨声誉塑造媒体专家咨询会。
中宣部新闻局新闻协调组组长、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副主任赵婀娜,《中国石油报》社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融媒体中心)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耿玉锋,光明日报社教育部主任田延辉,科技日报社新闻部主任李坤,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领域高级专家、中国石化报社高级编辑蔡廷永,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化工报、中国科学报,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专家;学校领导王同奇、刘植昌、张广清、李景叶、黄磊、李军,校本部、校区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
学校党委书记王同奇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各媒体单位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指出,学校是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建校70多年来,始终坚持国之所需、校之所重,培养了三十余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和能源强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同奇介绍了学校办学现状,以及近年来以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引领力”、战略科技“硬实力”、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力”、服务西部发展“贡献力”的务实举措和突出成果,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与媒体专家们围绕更好讲述中石大服务国家战略、担当能源报国使命故事,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构建高校与媒体常态化沟通机制,打造协同发声、共同叙事的合作范例,为展现中国能源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和全球贡献提出真知灼见,共同探讨新时代高校声誉塑造的新路径、新方法。
副校长刘植昌、张广清、李景叶、黄磊、李军分别介绍了学校“十四五”期间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学校克拉玛依校区批复建设十周年的发展成就。
在座谈交流环节,各媒体专家围绕“如何讲好中石大故事”“如何创新传播方式”“如何构建校媒协同机制”等议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与会专家认为,中石大作为能源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成果显著,具备丰富的新闻资源和独特的传播价值。专家建议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塑造学校声誉。一是以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构建有魂有根的叙事体系。深入挖掘重要回信的精神内涵,将其具象化为生动的“扎根西部”“服务‘一带一路’”“能源报国”等主题故事,通过人物纪实、系列短视频、专题报道等形式,实现“见人见事见精神”,增强传播的认同感与感染力。二是聚焦特色资源与差异化品牌,打造“金名片”式传播标识。集中资源打造如“克拉玛依校区建设”“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等具有高辨识度的品牌标签,并将其与国家战略、公众关切紧密结合,实现从“行业特色”到“公共共鸣”的传播升维,强化学校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的不可替代性。三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世界能源大学联盟、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优势,主动设置能源转型、碳中和、“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等议题,通过国内外社交媒体、国际专家联盟等渠道,系统讲述中国能源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能源高等教育的开放形象与责任担当。四是推动传播方式和平台创新,增强传播的年轻化与吸引力。主动突破传统传播模式,积极运用短视频、直播、VR体验等融媒体传播手段,以生动直观、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科研一线的攻坚故事、师生成长的奋斗历程。五是深化校媒合作与内生传播,构建可持续的声誉生态。建立更紧密的校媒联动机制,如共建实践基地、联合策划专题、开放专家与数据资源等,实现内容共创、渠道共享、声量共振。同时,激发师生、校友的传播主体作用,鼓励其成为学校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播节点,形成内外协同、持续发声的良性生态。六是把握重大节点与长效策划。重视“总书记回信五周年”“克拉玛依校区批复建设十周年”等关键节点,进行前瞻性、系列化策划,将学校发展系统融入国家叙事,放大传播效能。同时建立学校年度重大事件清单机制并与各媒体专家同步,便于媒体提前策划、深度跟进。
本次会议是对学校办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围绕学校声誉塑造、影响力提升与传播路径优化展开的一次深度研讨。下一步,学校将系统梳理媒体专家意见建议,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能源报国使命,持续优化传播策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广大媒体深化合作、同向发力,携手讲好新时代中国能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故事,为服务教育强国、能源强国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编辑 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