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讯

中石大5位教师获得2025年度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科技新星计划资助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科技新星计划评审结果,中石大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教师冯佳奇、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教师苏怀、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教师殷启帅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教师徐泉、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教师赵建国分别牵头获批交叉合作课题。截至目前,学校共30名教师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

冯佳奇,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校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CO2电化学高值化利用、电催化反应器放大应用等研究。本次获资助课题为“多尺度限域强化酸性体系CO2电还原制乙烯研究”,该课题在纳微尺度上物理限域抑制析氢反应基础上,提出结合分子尺度上路易斯酸性离子液体对界面羟基化学限域作用,调控乙烯生成路径,突破酸性体系中乙烯选择性差、电流密度低的瓶颈,将为北京市在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北京市能源密集型产业向低碳方向转型。

苏怀,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油气储运和新能源系统智能化与韧性管控研究。本次获资助课题为“特大城市群天然气供应管网的供应保障韧性评价与提升方法研究”,该课题针对特大城市群天然气供应的系统性风险防控难题,通过融合AI  for  Science新手段与复杂系统科学理论,研究管网系统在极端扰动下的失稳预测与保供优化新方法。课题成果将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的天然气供应保障,同时推动基础设施韧性治理的技术创新。

殷启帅,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校优秀青年学者、“石大学者”,主要从事海洋油气钻采安全研究。本次获资助课题为“深水钢悬链线立管动态响应分析及疲劳特性研究”,该课题针对南海恶劣海洋环境下钢悬链线立管触地段疲劳损伤难题,开展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钢悬链线立管动力响应分析,建立考虑管土相互作用的钢悬链线立管触地段力学模型,形成基于深度学习的钢悬链线立管触地段疲劳分析及预测方法,开展钢悬链线立管触地段疲劳风险评估,将为深水钢悬链线立管服役安全提供理论支持。

徐泉,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石大学者”,主要从事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科研攻关与产业化研究。本次获资助课题为“60kW高功率铁铬液流电堆关键技术研究”,该课题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共同开展研究,通过研究电堆内部流场、浓度场、电场及电化学反应场的多场耦合作用机制,揭示传质、传热、传动及电化学反应的交互规律,阐明极化分布特性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开发基于电化学-热耦合模型的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通过研究拟实现60kW高功率密度单电堆定型,突破高功率密度电堆设计与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瓶颈,为大规模长时储能持续降本应用提供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

赵建国,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大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勘探地球物理、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本次获资助课题为“多极化井地联合探测雷达研制”,隶属于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领域的装备研发。该课题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共同开展研究,立足于地下空间开发与高效利用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效准确探测地下结构和资源,促进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同时,在CCUS项目中该装备将实现对地质储存层的实时监测,确保二氧化碳的安全储存,降低环境风险。通过地质—工程—监测一体化的手段,将有效提升地下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推动城市向低碳、绿色发展的目标迈进。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于1993年设立,是由北京市财政经费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发现和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科技骨干,提升其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助力其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后备力量。交叉合作课题支持科技新星计划入选人员开展交叉合作课题研究,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交叉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2025年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科技新星计划经过形式审查、初审、复审等环节,共产生155名科技新星、105项交叉合作课题。


(编辑  李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