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时讯

【时代新人强国行】中石大“启智+星火”实践团在云南省三地开展社会实践

7月,中石大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启智+星火”实践团奔赴云南省泸水市、禄丰市、南华县三地,开展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青春绘云南”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乡村振兴、红色教育、科普支教、非遗传承、企业参访、校友寻访、文创设计七大板块,以青春脚步丈量云岭大地,用专业智慧助力地方发展,在实践中淬炼青年担当。

赤心戍边——红色精神砺壮志

实践团来到海拔3150米的“风雪丫口”哨所,这座被国防部授予“钢铁哨所”称号的边防前哨,曾是全军“四大艰苦哨卡”之一。在怒江州公安边防支队民警带领下,成员们深入了解“以边疆为家、以艰苦为荣”的戍边精神,感受边防战士用忠诚筑起的钢铁长城。

在片马镇,实践团参观了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和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并举行实践基地挂牌仪式。通过珍贵文物和史料,成员们重温了边疆各族人民抗英斗争和驼峰航线抗战历史。实践团还拜访了片马镇武装干事和建芳、何兴悍和片马边境联防所专职联防员董枪浪以及片马镇党政办主任退伍军人唐晓春。从四位前辈的言传身教中,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了边境安全的重要性。

片马口岸坐落于泸水县片马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中缅边界北段的10号至25号界碑之间,与缅甸的大田坝口岸紧密相连,边界线长达64公里。实践团从中国移民局片马口岸队长口中了解到,作为边防哨所和口岸,片马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旨在防止非法越境、走私、贩毒等跨境犯罪活动,片马口岸的戍边力量有助于维护边境稳定,防止外部风险渗透。

实践团还拜访了抗战老兵裴海清的后人。通过聆听老人参加台儿庄战役、滇西抗战的英勇事迹,成员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在边疆热土上接受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橙暖童心——科普支教播希望

实践团在南华县启动了2025年暑期科普夏令营,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科普课程和实践活动,点燃当地青少年的科学热情,探索校地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方式。开营仪式上,南华县副县长张舫瑞强调了科普教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鼓励营员们珍惜机会,探索科学奥妙。学校团委书记周学智为夏令营授旗,介绍了夏令营的三大特色主题科普活动,即能源科普、地学科普和机器人科普。

实践团成员王子珺带来开营第一课,讲述了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的故事。在系列科普课程中,王子珺介绍了国产AI——DeepSeek的高效与开源优势,马子豪通过设计小游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编程的乐趣,张佩文借助AI为营员们打造了独特的“未来之旅”。在机器人启蒙课堂上,尹佳骥与刘金朔系统分享了机器人相关知识。孩子们的热情被点燃,“机器人真是太有趣了!”“我以后也要学机械专业!”

实践团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王子珺作“安全伴我行,快乐过暑假”主题宣讲,通过互动问答和情景模拟,提升孩子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黄途探业——企业参访启未来

实践团赴云南省禄丰市开展“黄途探业”企业参访活动,先后走访德胜钒钛新材料有限公司和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交流与座谈研讨,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校企合作。

在德胜钒钛新材料有限公司,实践团成员深入生产一线,观摩高精度钒钛材料的生产流程,并与工程师就新材料研发、绿色制造等议题展开讨论。“钒钛合金的强度测试数据让我对课本知识有了全新理解。”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杨崧林说。锦润数控公司的智能化车间、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的高效运作帮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同学们开拓了眼界。

座谈会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志军介绍了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为同学们的职业规划给出了建议。“这些工人师傅身上体现的工匠精神,正是新时代工程师需要传承的品质。”实践团指导教师刘晔总结道。

绿野兴乡——乡村振兴探新路

实践团走进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绿野兴乡”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活动,先后走访傈僳寨子丙舍坝、“一缕阳坡”等农文旅融合示范村,深入考察当地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在丙舍坝示范村,实践团成员见证了传统傈僳族村落的蜕变。通过引入企业资本、完善基础设施,示范村已打造出“云端咖啡屋”“蔷薇阁”等网红打卡点,开发了精品咖啡、火塘文化等特色体验项目。在怒江州减贫交流中心,通过“一跃千年”等五个主题展厅,实践团深入了解怒江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辛历程。在禄丰市,实践团开展助农直播,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在认真学习农产品种植知识后,纷纷化身“带货主播”,全方位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故事,还现场演示板栗的不同吃法。“通过直播带货这种新形式,我们希望更多人了解禄丰优质农产品,助力农户增收。”实践团成员张孝全表示。

青韵承古——非遗文化共守护

实践团深入云南怒江、南华等地,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专题调研,走访多位非遗传承人,亲身体验民族技艺,探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在怒江片马镇,景颇族非遗传承人褚玉强带领实践团参观村史馆。作为“活字典”,他整理出数万字的民族抗敌史料,并生动讲述景颇族“目瑙纵歌”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在“一缕阳坡”村,傈僳族非遗刺绣让学子们惊叹不已。在南华县,实践团重点调研了省级非遗项目“彝族服饰刺绣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张阿婆刚完成“小梅彝绣坊”的经营权交接,将这门凝聚半生心血的技艺托付给年轻一代。“现在通过线上销售,我们的彝绣走出了大山。”新一代传承人介绍道。实践团还探访了禄丰市黑井井盐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这项古老技艺的历史沿革。

蓝途问道——优秀校友寻初心

实践团在云南开展了“蓝途问道”校友寻访活动,先后走访扎根怒江的乡村振兴驻村队员罗明松和南华县支教教师张佩文两位校友,聆听他们服务西部的动人故事。

在怒江州泸水市鲁掌村,2018级校友罗明松向实践团讲述了自己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到“灭火哥”,再到乡村振兴工作者的成长历程。驻村期间,他筹措350万元建设养殖场,带领村民种植咖啡发展特色文旅,被傈僳族乡亲亲切称为“燃扒小罗那哇”(好朋友小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中石大人的初心。”罗明松寄语学弟学妹。

在南华县,参加中石大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张佩文展示了支教结束时与孩子们的暖心告别:手写明信片、指纹画、AI梦想画像等等,她用AI技术将学生的职业憧憬可视化。

紫创生辉——文创设计赋新能

实践团在云南省泸水市开展了“紫创生辉”文创设计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泸水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设计出六大系列文创产品,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在泸水市团委的支持下,团队精心打造了“泸韵民俗”娃娃、“泸水绮景绘卷”风景画等系列文创。团队成员协助绘制的民俗墙绘,已成为当地新晋网红打卡点。实践团还创新推出“泸字铭章”字标套章、“香料公主”再创作等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在20余天的实践中,16名师生用脚步丈量祖国、用智慧服务人民,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矩阵,在云岭大地谱写了一曲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同频共振的青春赞歌。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开展活动,让青春之花在服务国家战略的最前线绽放。


(编辑  王以静、刘晓琳)

分享到: